« | September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公告 |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
统计 |
blog名称:宁静致远 日志总数:2340 评论数量:2658 留言数量:88 访问次数:17525356 建立时间:2004年11月1日 |
| 
|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小知识]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 |
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
本次评选是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校园频道联合开展的,历时1个月。1,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54%)2,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40%)3,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35%)4, 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33%)5,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29%)6,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8%)7,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27%)8,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至人至德”(26%)9, 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22%)10, 北京大学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20%)
|
阅读全文(5935)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
回复: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 |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你能走多远看谁陪着你;你有多优秀看与谁在一起;你有多成功看谁指导
你. 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情者虑,重己者亡.
|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