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eptember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公告 |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
统计 |
blog名称:宁静致远 日志总数:2340 评论数量:2658 留言数量:88 访问次数:17527043 建立时间:2004年11月1日 |
| 
|
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文学欣赏][收藏][分享]“不学诗,无以言”一解 -- 作者:hjx_221 |
本文转载自W3CHINA.ORG讨论区(BBS.W3CHINA.ORG) 原文链接作者:hjx_221以下为原文:[分享]“不学诗,无以言”一解“不学诗,无以言”一解
近日重读《诗经》,感慨颇多,然叫我说上几句什么,真的什么也说不上。反倒想起了孔夫子的一句训子名言:“不学诗,无以言”。按字面的意思,应该是不读《诗经》,没法说话。但我看现代人,都不读《诗经》,话虽然粗鲁了些,也能表情达意呀。是否对孔夫子的话的理解有了什么偏颇之处?
我再分析一下《诗经》的构成:《诗经》分为《国风》、《大、小雅》、《周、鲁颂》。国风,应该是民歌,相对于官歌而言的民歌,就是所谓的流行歌曲吧;大、小雅,是士大夫聚会时的正规歌曲,相当于“经典音乐”或正剧吧;颂,也就是官方规定的歌曲,如国歌吧(《义勇军进行曲》)、准国歌(文革时的《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现在的《歌唱祖国》)。
我们知道,诗是语言的精华。“不学诗,无以言”,应该是指不学语言的精华,就不能形象而准确地说话。那么,在孔夫子的年代,《诗经》应当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与经典歌曲大全”,所以,通过学诗,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形象又更美、更准确。
那么我们现在呢?现在还读《诗经》吗?随着时代的变迁,“流行歌曲”也在改变。到战国时期,南方就有“楚辞”兴起流行。到汉代,四言诗逐步被五言诗和七言诗所取代而流行。此种诗歌形式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于是流行的歌曲歌词就在五言七言上做足了秀。从汉人五七言诗的“俗”,到唐诗的“雅”。唐诗也就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个辉煌得后无来者的顶峰。而后长短句开始流行,从宋的“诗余”到元的曲子词。从统一的五七言走向长短句后,又逐步走向世俗化。
对了,世俗化,就是诗的起步处。风,就是民歌,就是流行歌曲。因此它是通俗的,粗野俚卑是必然的,难免的。但在人们日益追求完美的精神思想影响下,“雅”就应运而生了。应该说,“雅”是人们自我提升的产物。诗界如此,言行举止界,又何尝不如此?因此,这儿似乎就是一个俗文化向雅文化转化的问题。
原来追星一族,就是在“学诗”啊!他们虽然学的太浅了些,但毕竟在学。然而,光学一点“风”,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一点“雅”:学一点《诗经》“楚辞”,学一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对联。他们应该从能言,到善言;从粗俗,到高雅。我们的学府,应该做的,不就是正确的引导么?也就是把年轻人追星的激情,引导到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上去,让他们始乎诗,而终乎礼。也就是让他们从追星开始,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使他们的言行举止高雅起来,更像一个绅士淑女。
不会说话当然不好,只说粗鲁的话也不见得就好。学诗,就是从粗俗的“风”开始,逐步学到“雅”,最终能按“礼”行事,达到“乐”的境界。也许这样的理解,能够接近孔夫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本意吧。
一点浅见,就教于大家。<完>参与讨论本主题
|
阅读全文(3938)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