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eptember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公告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风雨同济 日志总数:129 评论数量:1674 留言数量:0 访问次数:1252284 建立时间:2005年1月23日 |

| |
[网文摘录]为《九疑山赋》拓本叫好 文章收藏, 休闲娱乐, 人文艺术
风雨同济 发表于 2005/3/1 14:16:11 |
为《九疑山赋》拓本叫好 文先国 2005-2-19
马庆才先生发表在美术报《书法周刊·考证》版上的文章《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拓本考疑》一文,我认真拜读过两遍,拓木影印上的文字也再三拜观,觉得很好。 马庆才先生现在的苦恼,是没有查找到记录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的文献,得不到权威专家的定评。马先生的心情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么好的东西,因为查找不到相关的文献,就没有人喝彩。这相当的不公平。依我看,马先生文章对柳公权被公认的书法精品与他收藏的《九疑山赋》比较,认为后者更精,并非因为他有意抬高自己的收藏品。从报上刊登的六件影印即可看得十分清楚,绝妙精伦。倘若如此艺术成就者,伪托柳公权,岂非作仿者自我毁灭!推想有如此成就者不会愚笨到这一步。历史文献也在不断丰富中。今天的学者比之古代,见到的参考资料是越来越多。不能说古代文献没有著录的就靠不住。即便有著录的,也是著录者有限的见识与学养,同样不是百分之百的可靠。好多东西都在不断有新的发现。我是文物工作者,对古代墓志情有钟,我就在当地墓志中有许多新的发现,并让这些发现转化成新的文化成果。道理是一样的,我不能说新发现的东西,没有古代文献参考就不可靠。我的经验是这样的。 古人鉴定书画作品,经验不错。讲书画,谢赫有“六法”,其中气韵生动为最重要。这不特别复杂,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到了即可生效。如同我们看人,背影也能认出一个熟悉的人。记得我当解放军的时候,人人要写批判文章贴在饭堂里,几个月下来,全连近百人的笔迹,我不看后面的名字即知何人。何况我们练书法,如辨人面,没有那么复杂。我们有的专家钻死胡同,或不敢讲话,或故弄玄虚,或自己弄到的就好,别人手上的不好,等等,都是文化修养与思想修养不到位的表现。 中国自古有一种怪事,上行下效。在当位的放个屁都香。清代乾隆皇帝最喜欢在艺术作品上或题或跋,诗书印全到,其实很多破坏了艺术品的章法,却不乏喝彩者。江西的陶博吾活着的大部分时候,没有人理他,一旦名声有了,什么人都去拜访。趋之若鹜,是艺术审美的通病,在中国还要流行下去不可。倘若马先生收藏的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拓本在我这小馆收藏,我一定要考证出所能考证的内容,供奉好,宣传好,让柳公权更好的精品法书不被埋没。我相信有这么一天。因为我相信这拓本不容置疑,中国书法史理应加入这个内容。
转载自: http://zjdaily.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806/node294502/node294509/userobject15ai3901755.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