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图书馆的OCP项目主旨是为学生、教师及研究者提供在线的馆藏资源,以主题为线创建数字资源。他们认为一些居于主导地位的图书馆(如Cornell,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nd the Library of Congress)都仅仅是因为馆藏在那里(比如在同一个资源集合中、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个书架上......)而进行数字化的,这虽然能节省选择成本,但从用户角度看,并不是一个好的数字资源库。他们的立足点是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从各种资源中选取相关的资源进行数字化。
在我的理解中,比如哈佛大学图书馆选择了“妇女是如何走上工作的”这一主题,则不管是书、期刊、图片,只要与此主题有关,都数字化,而不是仅仅数字化图片或书。
那反过来说,我们做抗日战争的主题,则不管是书、电影、图片、手稿、书信、年画等等都要选择出来数字化,而不仅仅是图片啰。进一步想,数字馆藏也会有一个馆藏增加的流程在里面,即同一主题的数字馆藏也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而不是发布出去就完事了。这是个好的思路。
其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都可以,或说横向或纵向都可以,只要资源组织得好,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可以抽出相关主题来,只是先后顺序与着重点不一样。当然,先后顺序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有时候有“先”并不等于有“后”,打个比方说,有了抗战图片的数字化,并不一定有宣传画、年画的数字化。
OCP项目的建设步骤(Women working是第一个试验性的项目),仅列出前三步:
第一步:确定选题;第二步:确定资源选择或资源发展的政策:http://hul.harvard.edu/ocp/internal/progress/developing_the_collection.pdf.第三步:确定数字化的流程(很奇怪,如果不是彩色的书籍,他们是先做成缩微microfilm再外包出去扫描的,说这是经过测试的最省成本的好方法)
详细的流程方法:http://hul.harvard.edu/ocp/internal/progress/展示给用户的页面:http://ocp.hul.harvard.edu/ww/(这个展示跳来跳去的,我还没有掌握规律)
我本来是想找图片内容管理的框架的,结果杂七杂八看了这么多无主要关联的外围信息。我就是没个重点,要记住:Doing everning is doing nothing。
什么都做,只能一事无成,要抓住重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