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November 2025 |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
|
|
[转载]江苏丹阳上访女精神病院关10年 |
| 江苏丹阳上访女精神病院关10年
被鉴定为“偏执性精神病”,所在单位称10年住院治疗为其耗资百万
类别:国内新闻 浏览量:294 版次:AA24 版名:国内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3-28
作者:张国栋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
摘要:从风华正茂的28岁到白发依稀的51岁,江苏丹阳女子姜和娥23年的青春只用来做一件事———上访举报她的上级贪污。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精神病人”姜和娥。南都记者张国栋摄
更多阅读:
湖南新化村官被曝上访时遭暴打抛尸 官方称是溺亡
南岭保护区遭毁林 志愿者“上访”林业厅
男子进京旅游被当上访者抓回 多名官员遭处分
从风华正茂的28岁到白发依稀的51岁,江苏丹阳女子姜和娥23年的青春只用来做一件事———上访举报她的上级贪污。
她的执着并没有扳倒她眼中的“贪官”,反而因此被鉴定患有“偏执性精神病”,自2002年起即基本以精神病院为家。
十年的住院治疗,她所在单位丹阳市粮食局为之付出百万巨资,至今她仍呆在镇江市的精神病院里,似乎没有人能准确地告诉她和她的家人,到底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可以出院。
“唯一正常的精神病人”
姜和娥现在也有点不明确,自己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人。
问她:你认为自己有精神病吗?她说,我也搞不清楚,他们说我有偏执性精神病,那可能是有吧。旁边一个因妻子车祸头部受伤精神受损住院的中年男人听到讪然一笑:她哪有什么精神病?她是这个病区里唯一正常的精神病人。
在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五楼的精神病区,她每天的生活和其他精神病人一样度过:早上6点半起来吃早餐,吃精神病药物;中午10点半午餐,吃药,睡午觉;下午4点半吃晚餐,吃药;晚上八九点钟睡觉。她们的活动空间只在五楼的精神病区,在走廊散散步,在活动室里看看电视相当于“放风”。
姜和娥记得很清楚,每天包括治疗心脏病在内要吃的药有19颗半。她的主治医生说,是药三分毒,自己还想让她少吃几颗,但因为不吃就头疼睡不着,姜主动要求吃药。
姜和娥自述,头疼的症状进入精神病院之后才有。她称吃药很乖是因为医生和护士要检查口腔,如果不吃,或者吃后含在嘴里再吐出来要灌,反抗激烈者还会被绑上,或者打电针。
她在病区似乎很受欢迎,到了中午吃饭时间,有几个病人看到她有访客,纷纷跑到跟前来打招呼,反复叫着她的名字。在这个病区,这个“唯一正常的精神病人”还承担着帮其他病人订加餐的菜,或者帮病区分一下报纸。
不过在主治医生看来,她的“偏执性精神病”是经过鉴定确实存在的。“这个病很常见,你上网查查就清楚了”,主治医生说。鉴定的依据来自姜的许多自述。
在丹阳市粮食局出具给南都记者的一份情况说明中亦称,因无端怀疑遭他人陷害,从1989年起,姜和娥多年来多次反复上访,反映有人想投毒谋害她。1997年3月20日,经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鉴定,确诊患有“偏执性精神病,建议住院治疗”。2002年11月,又经镇江市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鉴定,结果仍同上,增加了“加强监管”四个字。(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上访23年
51岁的姜和娥没结过婚,甚至没谈过一次恋爱。
家中为数不多的照片上,20来岁的她是个眉清目秀的美丽少女,像现在一样喜欢留一头长发。在顶替父亲进入司徒粮管所工作后,也有不少人给她介绍对象,但都被心气颇高的她拒绝了,当时才十四五岁的弟弟姜志勇还记得,有一次做作业时听到父亲对姐姐说又有人来说媒,姐姐表示自己工作还没什么成绩,不希望那么早嫁人。
在问及喜欢什么类型的男性时,姜和娥告诉南都记者,当时确有几个介绍,一个是秘书,但感觉太滑头,一个是教师,又感觉太世故,她自己心仪技术员那样的实干型。
她期待的技术员爱情一直没有来临,工作也不仅没有向预期的有所前进,反而因工作上的事开始上访,并为之耗尽自己的青春岁月。
姜被认为有偏执性精神病,缘于其举报所在丹阳市司徒粮管所所长。丹阳市粮食局的情况说明中称,自1987年起,姜多次向粮食局举报该所原所长张某贪污、盗窃粮食40万斤。
如今张某已经退休逾十年,关于她的举报,上述材料亦称,当时丹阳市纪委和粮食局两次进行调查核实,没有证据支持其反映的单位领导贪污粮食的事实。“她反映的时候还属计划经济时代,粮食都按计划供应,如果真贪污粮食那可是大事”,丹阳市粮食局长黄锁荣说。
对于这一结论,姜和娥并不认可。这个当时的记账员仍坚持认为,自己管着账目,很多地方对不上,举报有依据。她现在还后悔没将当时的账目复印下来。
举报的结果是她的岗位从记账员调整为签票员,在姜和娥看来,把她调整到一个“要干活”的岗位上,是对她举报的打击报复。1989年春节期间,她又患上肝炎,她怀疑是单位分配给她的鱼、猪肚有问题所致,更坚信有人打击报复她的看法,从而踏上上访之路。
从1989年至1993年的1231天里,姜和娥不是在上访,就是在上访的路上。但无论是丹阳市、江苏省还是北京,她的举报除被转交,没有更多回应,更不用说她想要的“扳倒贪官”的结果,反而在1993年5月13日,因单位要求她回去上班未果,对其作出除名的决定。
这份业已发黄的除名决定签发人正是她所举报的所长,除名的原因是“单位领导多次上门解释、教育、批评,劝她好好治病,凭病假条休息,病好凭医院证明上班,但四年来既无病假条又不上班,反而连续旷工1231天和多次到市、省有关单位取闹”。
除名更坚定了姜和娥举报的信念,如同电影“秋菊打官司”,姜和娥想要个说法:“我就是要个结论,要么举报属实,要么就是我诬告,判我诬告罪”。为了要个结论,从1993年至1997年,又是四年的上访。
姜和娥的频繁上访终于激怒了官方。1997年8月30日晚,几名联防队员进入姜和娥位于丹徒镇薛甲村的家中,要将其带走,姜志勇要求对方出示逮捕的法律依据未果,遂拿出两把菜刀试图阻止,联防队员退出,但仍有20多名身份不明者在其家周围连夜值守。次日防暴警察出动,将姜和娥和姜志勇强行带走,姜志勇当晚被放回,但姜和娥被送至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并首次对其做出“偏执性精神病”的判断。(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在医院治疗至同年11月12日,姜和娥得以出院,丹阳市粮食局的材料中也称“出院后,姜和娥一直比较稳定”,事情也似乎朝着平息的方向发展。1998年3月17日,司徒粮管所和姜和娥及其弟姜志勇签下一份《关于姜和娥有关问题处理的协议》,双方同意:鉴于姜是精神病患者,无单位行为能力,由于姜患病在先,决定撤销对其除名决定,恢复其工龄,发放病假工资,享受医疗保险。
谈及这份协议,姜志勇对南都记者称自己是“含着泪签下”。在他看来,姐姐并不是精神病患者,签下这份协议,即是自己认同了精神病的这一结论。为了让姐姐也接受这一结论,过正常人的生活,他几乎是用亲情“压着姐姐签”:就算你有一万个对,这么长时间也拖累了家人,就算你牺牲自己成全我们吧。
姜志勇曾经在1997年应当地警方要求,找过一次在上访途中的姐姐,在上访者聚集区里,他看到几十个人挤住在大通铺,靠捡垃圾和烂菜叶维持生计,也让他希望姐姐能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上访对这个农村家庭影响亦显而易见。姜志勇说,家里人因为姐姐上访在村里抬不起头,碰到乡邻因为稻田用水纷争,乡邻也会拿这个“伤疤”来说事:你们家里有个神经病,官司打到北京都没用。
签下协议后的1998年至2002年的四年间,姜和娥的确过了一段难得的正常人生活。粮食局的材料中说,之后姜一直未到单位正常上班,但司徒所都按时发放其病假工资。姜志勇说,姐姐就呆在家里做做家务照顾母亲,偶尔有空还打打麻将。
期间的2001年,父亲生病去世,姜和娥送了父亲最后一程。但对于自己的婚恋,时年近四十的姜和娥再未考虑,她说,一来自己身体不好,二来因为上访闹得舆论很大又没有告赢,不希望拖累别人。她还对弟弟说,自己以后就做个“独身主义者”吧。
2002年6月,平静的生活再度被打破。根据江苏省统一部署,丹阳市粮食局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市31个基层粮管所1300多名干部职工统一实行身份置换,以经济补偿的方式与单位解除合同。
丹阳市粮食局的说明中称,按规定应给予姜身份置换,解除其劳动合同,但考虑到其实际情况,为照顾姜已明确告知,仍对其作为在职职工安置,不解除劳动合同,但因在改革期间,留用人员与未签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的人员一样,统一发放227.5元的生活费,姜误以为单位已经与其解除劳动合同,遂再次上访。
这一次的行为更为激烈,后被警方带回丹阳,并再次送回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三进宫”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精神病区,“二进宫”的姜和娥已不陌生,在经历最初被其他精神病人半夜掀开被窝卡脖子的恐惧之后,她似乎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所描述的一样,渐渐开始习惯在里面的生活,吃饭、吃药、睡觉,再起来吃饭、吃药、睡觉,没有再为上访的事劳心,偶尔有其他病人或家属带来《知音》、《家庭》杂志或书籍,就成为她晚上睡觉前的难得消遣。
难得的一次外出是在2005年8月,按照其主治医生的说法,是因为一直没有婚育,她患上子宫肌瘤,在医院接受手术,割掉了一个六斤多重的瘤。
一个多月没有在精神病院里,她上访的欲望似乎再度被激发。2005年9月18日,姜再次上访。丹阳市粮食局的情况说明中称她“直接从病房到火车站,再次赴京上访”,其弟姜志勇则称,姐姐出院后,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后上访,并不是从病房逃出。
相比于早期的上访,2006年这时对上访的管控更为严厉,姜和娥已是江苏省的重点稳控对象。2006年3月9日,她被丹阳市粮食局接回后,再次送进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并一直呆到现在。
精神病院花销不菲,上述妻子在精神病院治疗的中年男子称,每月其妻治疗及住院费用在六七千元,2009年到任的丹阳市粮食局长黄锁荣也向南都记者介绍称,十年来姜和娥在精神病院的花销一直由该局承担,已经花费近百万。“还好局里员工都同情她,不然要是下面有人拿这个事拱我,我这个局长也不好当”,他说。
姜和娥的问题显然不只涉及到粮食局。该局的情况说明中称,2006年8月3日,丹阳市政府就姜的问题再次进行专题研究,落实专项经费,确保其住院治疗。由粮食局按月足够发放其工资,并落实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并及时与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结算姜住院期间的所有费用。2008年12月,姜和娥因乳房小叶增生,在镇江进行手术治疗,该局又安排最好的病房,并请了两名护士全程照顾。
黄锁荣还称,当院方告诉该局,因姜需要增加营养,该局还每个月又给姜增加200元的额外伙食费,且在姜治疗期间,工资都按月打到姜的卡上,还不定期有局领导到医院探望。
从1997年入院治疗至今已近15年,身边的病人如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个老病号至今仍在吃药治疗中。到底何时能出院,离开“这个像监狱一样的地方”(上述妻子住院中年男人语),似乎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姜和娥的母亲业已79岁高龄,无比企盼女儿能在跟前陪伴自己最后的时光,姜的弟妹也希望能接回姐姐,但这并不由他们决定。他们曾到医院询问,姜的主治医生说,姜的症状近一年多来很稳定,只要家人好好监管,单位同意就可以出院,但其单位丹阳市粮食局长黄锁荣告诉南都记者,只要医院认为已经痊愈符合条件就可以出院,“为她已经花了上百万元,费用高着呢,我也希望她早一天出院”。(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到底谁说的算?姜家人因此颇感疑惑。为上访耗费23年青春的姜和娥现在已不那么执着于举报的答案,但越上访越被整使她陷入恶性循环。她现在说,给我一个台阶下就行。
南都记者张国栋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为本文添加投票
标 签:贪污
本文地址:
分享: NaN | |
|
|
|
|
| 统计 |
blog名称:美丽世界 日志总数:2526 评论数量:150 留言数量:4 访问次数:7938321 建立时间:2006年11月4日 | |